首页 | 工会概况 | 民主管理 | 文体活动 
 
 
 
  职工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健康点滴>>职工园地>>正文
     
 
 健康点滴 
 职工园地 
 
家在辽工 【监察审计处 刘谦】
2011-03-16 11:52 监察审计处 刘谦 

 

   

家在辽工

监察审计处——刘谦

    1962年春天,我随父母搬到了当时的锦州工学院,至今还清楚的记得是坐着学校那辆大解放车来的,那一年我5岁。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已经50年了。50年真是弹指一挥间,我在这里渡过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现在已然到了快退休的年龄,昔日的锦州工学院也演变成了辽宁工学院、辽宁工业大学。50年中,我亲眼目睹了学校一草一木所发生的变化,与学校结下难以割舍的情怀,许许多多的美好记忆时常在脑海中浮现。

    记得刚刚搬到学校的时候,校园面积并不大,条件也很简陋,钢筋焊的大铁门,两边是水泥柱子,铁丝网的围墙,由于学校的地势很高,校园里到处是上坡下岭,全是泥土路,有时还经常垫些炉灰渣子。当时学校仅有一栋教学楼、一个栋学生宿舍楼和一座礼堂兼食堂,其余的都是平房。主要交通工具有三辆汽车,一台美式吉普、一台中吉普和一台大解放,还有两挂马车。体育活动场所也只有一个不大的足球场和一个篮球场。校园里凡是漏土的地方都长满了荒草,小的时候还经常在那里逮蚂蚱。

    如今的校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变大了,占地面积由原来的240亩,发展到930亩;建筑面积由原来的4200平方米,发展到42.7万平方米教学楼、实训楼、综合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家属住宅楼、图书信息大楼……,一幢幢高楼鳞栉次比;全封闭式塑胶运动场、现代化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扩建后的图书馆等现代化教育设施为教学科研提供了保障;在校生人数由原来的196名,2个专业,发展到现在各类在校生18000多人,46个本科专业和13个专科专业, 21个硕士点, 教职工人数由原来的23人发展到1200多人;原来的铁大门早已被精致壮观的自动大门取代;原来的沙石土路,如今变成了平坦的水泥马路;原来长满荒草的地方早已换上了碧绿的草坪、树木、雕塑、音乐喷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崭新的现代化花园式校园。

童年的幼儿园

    我的童年是在学校幼儿园里渡过的。记得那时的幼儿园是一个用竹竿围着的独立小院,院子里有几棵看桃树,每到春天桃花就早早的开了,把那小院点缀的非常漂亮,它给我留下了许多童年美好的回忆。

    幼儿园里有许多乐器,脚踏风琴、手风琴、小鼓、小锣… …。我当时上的是幼儿园大班,幸运的是正好赶上吴老师刚从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她每天教我们唱歌、跳舞、画画、写字,至今吴老师梳着两条长长的大辫子在哪里弹琴的样子还在我的脑海中清楚的记得。我在幼儿园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只要学校有演出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要上台表演。在那个年代,应该说是学校幼儿园使我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有些东西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我的一生。

记忆中的老礼堂

        在学校文化广场那个位置原来有一个礼堂,人们习惯称它为“大礼堂”,不知道是那一年建成的,也算是学校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吧。印象中的“大礼堂”是红砖墙,有点欧式的窗子,尖顶灰瓦,礼堂南面正门是一对深紫红色的大木门,里外两层,两侧是台阶,房子面积并不算大,虽然只有一层,可举架很高,所以要比普通平房高出很多,印象中是那么高大、雄伟(此图片为后来粉刷过的)。  

    别小看这礼堂,它的功能可实在太多了,既是学生食堂,又是俱乐部、电影院、会堂 … …,总之,学校所有大大小小的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的。

    平时它就是学生食堂,长条桌子,长条凳子,因为没刷油漆个个黑不溜秋的,每条凳子上大约能坐三四个人,桌子两面总是围满了人,打饭的窗口是在墙上抠出的几个大四方型洞,买饭时得把头探进去跟大师傅说话要不然就听不见,印象中学生们经常吃的是高粱米饭、窝头、白菜胡萝卜汤、萝卜汤(那时学校还有菜窖),偶尔有炒白菜片,有时我们家属也能买到,当时觉得在食堂打的饭就是好吃。学生没有统一的餐具,每人都是准备个大铝饭盒子,吃完饭自己涮,涮好后锁在食堂后面的饭箱子里。

    只要学校有其他活动,比如说开大会了、联欢会了、演电影了什么的,都要提前去人把吃饭用的家伙什挪到后边,活动结束后再挪回来,就这样挪来挪去。舞台上的幕布两边也得有人用绳子拉着,有时因为配合不好,还会闹出一些笑话。教职工开会自己带椅子。看电影时把大白幕布往挂在舞台上一挂,就成了电影院。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礼堂里面挂满了大字报,用麻绳子拉着,里三层外三层,密麻麻的,我偶尔也跑到那里看上几眼,对当时只有八九岁的孩子来说,就是似懂非懂,但也感到有些紧张、害怕。

    现在学校有了专门的俱乐部,报告厅,光学生食堂就有四个,而且是上下两层楼房,装修的即宽敞又明亮,舒适的就餐环境,能容纳18000多人用餐。饭菜的品种多达上百种,统一的餐具,统一的座椅,再也不用学生自己带饭盒,涮餐具了。

 

两棵树的情节

    打我记事时起,我就对校园里的两棵树有着特别的感情。

——老皂角树

    这棵老皂角树长在离退休工作处前面,因为离退休工作处的前身是原来的学校卫生所,当年我母亲曾经工作在那里,所以,从小时候起,我就经常在那棵皂角树下玩。当时我感觉老皂角树好像一把大伞撑在那里,夏天为你遮阳,春秋为你挡雨。每到秋天树上结满了皂角,秋风一刮落到地上,这时孩子们都在那里捡啊捡,据说是能做肥皂,也不知道谁做了。

    如今这棵皂角棵树已经枝繁叶茂,枝干弯弯曲曲的搭到了房顶上,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忠诚守候在校园里。每次路过这棵老皂角树,我的心里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情不自禁地想起母亲曾经在哪里工作的情景,那时的母亲不知为多少患者看病,最累的时候卫生所里只剩下母亲一个人,不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家属都是随叫随到,不知多少个酷暑寒冬来往于皂角树下。而今母亲已经去世多年,可皂角树仍在,每当看到老皂角树就仿佛看到了母亲忙碌的身影。可以说老皂角树见证了几代辽工人奋斗的足迹,见证了学校60年发展变迁的光辉历程,我们愿老皂角树永远常青!

——美丽的合欢树

    现在的文化广场上有一颗“合欢树”,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其实它的学名叫丝棉木又叫白肚,从童年起我就一直非常喜欢它。每到秋天树叶落光了,剩下的全是合欢果,一串一串的,乳白色外皮的,四楞型的小角,裂开小口后,露出鲜红小蕊,漂亮极了。

    合欢树最早是在家属住宅的前面,多少年来虽然校园几经变迁,可幸运的是美丽的合欢树却仍然在。记得当年学校建文化广场了,我偷偷的跑到那里看看合欢树还在不在,去年老图书馆扩建了,我以为合欢树会被迁走了,于是我又偷偷的跑到那里看了看,当我看到合欢树还在时,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美丽的合欢树愿你那美丽的身影永远为校园增添色彩!

家的变迁

    自从1962年我家搬到学校,细数起来一共搬过九家,也就是说住过大大小小九种房子,然而却面积一次比一次大、条件一次比一次好。

    记得第一次是1962年刚搬到学校,我家分到一间非常非常小的房子,连厨房大概有也就20多平米,很小的一铺小炕,当时学校的家属住宅分上坎、中坎和下坎,我家分到的是上坎第三趟房最西边的第一家。

    第二次是1963年搬到了中坎前面数第三趟房东边第一家,这时的房子稍大了,大约3040平米吧,主要是炕大了些。

    第三次是1965年,家里已经有了弟弟、妹妹,再加上姥姥已经6口人了,按照当时学校的分房政策属老少三辈,所以分到了一个大屋带一个小屋的房子,而且还带个小走廊,那时感觉宽敞多了,

    第四次是1970年我家搬到了院外大平房,就是现在敬三小学的后院。

    第五次是1982年我父亲分到了四号楼,三室一厅有70多平米,住房条件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家里有了暖气、煤气。

    第六次是1982年我结婚了,当时房子紧张,借住在五七房。

    第七次是1983年我分到了原来点式楼位置的平房。

    第八次是1988年我搬到了点式楼,虽然很小可在那里一住就是14年。

    第九次是2003搬到了辽工东苑,住上了140多平米的大房子,真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觉非常幸福!

    回想起住平房的那些年,每天烧炕、做饭都要生炉子,所以像劈劈材、掏炉灰、生炉子啊这类的活基本上都落在我们稍大一些的孩子身上,记得我还跟着大孩子们去捡过煤糊,每到节假日家家忙着脱煤坯,后来有了煤气罐,当时灌罐非常紧张,还要往楼上扛。还记得由于学校地势高,吃水非常困难,经常半夜起来接水,有时那水流儿细的就像线儿一样,学校为解决吃水困难,曾经用大卡车拉水,家家大人小孩拿着大桶、小桶、大锅、小锅、大盆、小盆排队接水。现在回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我的家在辽工,辽工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小家,更爱辽工这个大家。在即将迎来学校60华诞的日子里,我祝辽工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二零一一年三月十日

                          

 

上一条:有爱才有家 【软件学院 肖立萍】
下一条:有爱才有家 【软件学院 肖立萍】
关闭窗口
 
     
 
 

常用网址

   
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校友会
辽宁工业大学校友会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华全国总工会
辽宁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
辽宁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
人民网
人民网